合肥扎实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 来源:合肥日报
- 2021-08-31 15:57:25
- 收藏
城市燃气、桥梁、供水、输油管线等系统,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形象地誉为“城市生命线”,其安全运行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
近年来,合肥大力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根本性转变,形成了面向全国推广的“合肥模式”,有力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第一时间预警化解燃气险情
燃气安全无小事。走进合肥燃气集团生产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城市燃气管线如“毛细血管”般密布。如何保障这些管线安全运行?
“原先,我们只能靠人巡车巡以及群众报警发现问题,再通过合肥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派人及时处置。2017年起,城市生命线工程燃气专项监测系统投入运行后,成为我们一个重要的安全监测手段。”合肥燃气集团生产调度中心主任严宁宁说,这个系统7×24小时监测,一旦发生疑似泄漏,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第一时间预警,调度中心会迅速通知抢险人员赶往现场处置。
监测、预警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前不久发生的一起燃气泄漏处置案例,充分展现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今年6月17日凌晨5时29分,印石路与桥顶路交口西北角绿化带里的燃气窨井可燃气体浓度出现异常,燃气专项监测系统随即发出报警。“我们接到监测中心信息后,派人迅速赶往现场排查。经过确认,是阀门法兰松动导致燃气泄漏。我们立即制定抢修方案,及时处置,恢复供气。”严宁宁说。
燃气管网大多藏于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监测、预警?“燃气专项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对地下燃气管线及相邻空间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分析管网有无燃气泄漏以及泄漏量的大小。”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旋说,系统采用物联网传输数据,后台预警平台接收报警数据并发出预警,从而实现监测、预警、险情处置的联动。
燃气专项一期工程于2017年年底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于2020年年底完成验收,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据统计,该系统已累计完成2.45万台前端监测设备的安装,覆盖燃气窨井8400个,燃气管网周边雨污电力窨井1.65万个,监控覆盖822公里燃气管线,实现了对高风险燃气管网及相邻地下空间的监测预警。
目前,该系统已成功预警燃气泄漏110起,每周平均分析系统报警45起;线上线下联动协调处置50余次;完成报警分析报告65份,完成燃气管网安全评估报告66份,为城市主动式安全保障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布设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
置身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呈现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情况。
一旦有异常,预警信息会第一时间点对点分层加推到城市基础设施运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同步推送至辖区政府,实现各方联动处置。
“城市基础设施‘不安全状态’依靠传统的人工检测手段难以做到快速、精准发现,容易让‘小患’积成‘大祸’。”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鉴于此,2015年,我市成立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供水、燃气、热电集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专题推进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项目实施和运营。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GIS等信息技术,透彻感知城市运行状况,深度挖掘城市安全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安全运行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
自2016年3月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建设。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我市优先选择高风险区域、重点敏感区域和关系民生保障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物联网建设,累计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39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综合管廊、城市高风险点2.5万个。
透彻感知离不开科技“硬核力量”,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攻克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国内首创产品。“我们的燃气传感器在地下空间使用寿命突破5年,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在25公里范围内管道泄漏定位精度达到1米,水环境污染预警溯源仪实现排污单元的精准溯源识别。”李旋说。
“在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方面,我们牵头制定了供水、供气、供热等7个市级专项预案,实行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协同化处置,建设了覆盖全市的安全监测体系,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刘正银说。
“合肥模式”全国全省推广
“平台监测数据每天达500亿条,建立了各类专业预警和人工智能模型,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准确率达90%以上。”李旋说,通过监测值守和大数据分析挖掘,预警模型算法功能不断修正,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完善。
数据显示,平台运行以来,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沼气浓度超标、供水管网泄漏、水厂泵站运行异常、路面塌陷、重型车辆超载等突发险情6000多起。对比平台应用前,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通过“前端感知—风险定位—专业评估—预警联动”,合肥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高度肯定我市项目建设成果,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向全国推荐推广。上月,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意见,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一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实现了高风险区域、重点敏感区域的全覆盖。”李旋介绍,接下来合肥将推进燃气专项2.5期项目建设,新增1万多套设备,实现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全覆盖,同时向肥西、肥东等地扩展、延伸。(作者: 华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