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不让性格测试成为求职道路上的“绊脚石”

  • 来源:萧山日报
  • 2022-06-14 09:19:45
分享到:
  • 收藏

据《法治日报》报道,正在求职的一个“95后”女孩,每次都强迫自己做一次MBTI测试,只有测出“完美人格”,才会放心地将简历投递出去。求职小白这么做并非毫无依据。最近在一些互联网招聘平台上看到,不少求职者吐槽“过了公司终面,却因性格测试结果和岗位要求不符被辞退”……

有人认为,招聘者借助性格测试,可以窥见应聘者的内在人格轮廓,预测其行为模式,进而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但也有人质疑,这种性格测试依托预设场景进行,结果荒谬,徒然给人力资源部门减轻筛选应聘者之累的错觉。事实上,每一个性格测试都有其“局限性”,每个独一无二的人生,怎能被一个测试限定?仅凭单一的测试结果就对个人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贴标签”下定论显然既不全面,也不科学。而真正考察某个人,还得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再结合心理测试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

对用人单位来讲,性格测试的初衷在于风险规避,但要对应聘者负责。拿性格测试结果筛选应聘者,不如加强与应聘者的沟通,通过观察应聘者言谈举止,了解求职需求,从而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但近年来,一些企业在设定必要的选人用人条件外,不时搞出新“花招”。比如,明确表示不招录某个属相的人、某个星座的人、某个地域的人,甚至某种血型的人,引发舆论的关注和质疑。而性格靠测试来度量,录用靠性格来决定,这种做法不仅有失公允,更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涉嫌就业歧视。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首次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反映了国家对公平就业的重视。因此,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强监管和普法宣传,用人单位更要遵规守法,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

终身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格类型在25岁之前逐步发展,到25岁左右会趋于稳定,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基于此,不妨理性看待性格测试,不让性格测试成为求职道路上的“绊脚石”。(作者:社会评论员 王胜平)

标签: 理性看待 性格测试 求职道路 性格测试结果 求职需求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