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如何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

  • 来源:经济日报
  • 2021-04-16 14:33:07
分享到:
  • 收藏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农业收成很大程度取决于耕地。眼下,各地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春耕生产提供耕地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如何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标准高在哪儿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片区,新修的机耕路贯穿片区,田间配套的灌溉设施一应俱全。春耕时节,农田与蓝天构成了一幅田园画。年来,双林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网、渠网、路网工程,改善了农田生产环境。“目前已完成人行道、机耕道、灌溉渠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双林镇副镇长宋新华说,现正在建设排洪渠,已经增加了机械设备和人手,预计在4月底全部完工,实现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

“以前,田难种、收益低,农户自己种田意愿不强,土地流转也少有人问津。现在高标准农田改造,零碎的补丁田变成规整的大方田,土地流转更容易了,村民和大户实现了共赢。”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泸田村宋太明说。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毓龙介绍,全区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6.23万亩,总投资1.869亿元,惠及4个镇56个行政村,新增耕地370.74亩,旱改水面积503.54亩,改变了耕地高低不一、灌排不畅、渠路杂乱等现状,满足了机械化要求。

据中国科学院评估,建成以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均提高10%到20%。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介绍,高标准农田形态上要求“田成方、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目标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每年需要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项目质量,又要有序推进已建项目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布局,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域,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资金从何而来

2020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395万亩,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目标任务。2020年中央财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总额达到867亿元,增加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强,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地方财政亩均投入超过500元。债券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江西、山东、四川等9省份发行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等20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工程、农艺等,建设内容繁多,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设的农田地块位置更加偏远,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加之施工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投资缺口日渐增大。当前,受各级财力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水与实际投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的同时,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来应对建设成本升高、资金投入不足的挑战。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介绍,今年国家下达河南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下达到市、县。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4月底前全省大部分项目可开工建设。河南探索形成了多元筹资机制,指导市县政府发行债券、整合涉农资金、先建后补、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2020年至2021年3月,共落实省级财政配套资金49亿元,使用政府债券12亿元,使用政策银行贷款4.3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440多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65亿元、电力部门投入资金9.8亿元。

郭永田表示,要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积极探索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办法路径,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要用足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能产生1%至3%的新增耕地,要将新增耕地纳入规划设计,把指标调剂收益切实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探索多元投入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整合其他涉农资金。

建后管护咋办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十分重要。此前,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不能有效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导致许多建好的工程使用年限降低。业内认为,要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分工的管护制度。规范农田设施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和管护利用,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湖南省2020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积极引入社会化公司、委托专业代理人,开展专业化管护,探索多位一体、委托代管、第三方购买服务等管护新模式。江西、山东等省积极探索“田长制”“田保姆”等管护模式,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田设施日常维护的积极。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采取财产保险、政府购买服务、设置专职管护员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田设施管护。

“我们强化聚集效应,让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用得上。”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明生说,甘肃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配套使用、土地流转、代种托管等相结合,推进规模化基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把符合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改造提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相结合,今年高效节水灌溉增加到144.34万亩,以工程措施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振认为,“十四五”期间,针对北方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南方耕地土壤酸化贫瘠化、耕地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要重点开展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地区和占补衡的补充耕地为重点,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记者 乔金亮)

标签: 建设1亿亩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