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育心” 帮孩子解开“千千结”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2021-04-16 14:20:22
- 收藏
妙手“育心”,帮孩子解开“千千结”
专家呼吁家校医联动开设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构建预防处理机制
本报记者周畅、王菲菲、王莹、赵叶苹
溺水的人,需要有人带离困境。心里有“石头”的孩子,更需要有人真正倾听并帮他们走出迷茫。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校内心理咨询形同虚设,家校互相“甩锅”加剧学生“病耻感”,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发现、帮助和治疗。
怎么才能真正帮到那些脆弱的孩子?多名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医生呼吁,提高家校医联动能力守护“心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开展“育心”工程。
“我们不是戏多”
孩子的心理问题实际是社会和家庭问题的缩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满足已经不能给新一代青少年带来幸福感,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加凸显,但目前家长或者学校的基础教育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同学,加上“在学校教育和求职等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是成功”的观念,使得大多数青少年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而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支持和帮助却非常有限。一些抑郁症患者坦言,生病后他们最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往往等来的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为什么就你不行!”“你就是戏多!”有的家长对抑郁症有偏见,往往孩子状态很差了才会选择就医。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太谷中学校长康琳反映,一些家长不仅意识不到或不愿意承认孩子有心理疾病,并反感老师说,直到发生极端情况,甚至耽误治疗干预时机。
“这些孩子会感觉到很痛苦,但没有人能帮他们。”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钟慧说。
“很多孩子是会发出信号的。”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说,作为父母,更应关注孩子的行为,这是在寻找情绪的出口,是无声的信号。
“落灰”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里,沙盘是落灰的、门是上锁的、咨询老师大部分精力放在行政事务上……尽管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地教育工作者坦言,心理咨询室难以真正起到疏导、鉴别的作用,很多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在做行政工作,没起到实际作用。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教育局局长梁东喜表示,由于专业师资有限,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只能开展一些表层工作,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往往要等到一些孩子异常表现十分明显时才能被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捕捉到。
而在林林、钟慧等多名心理专家看来,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还缺乏处理心理疾病的临床经验,如果没有处理过重症患者,则难以真正有效鉴别需要帮助的孩子,在面对比较复杂、棘手的情况时,会难以应对。
对于已被发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有的也难以有效治疗。梁东喜说,由于社会上心理咨询服务良莠不齐,治疗方式多样,综合医院倾向于用药物治疗,一些私人门诊使用咨询和催眠疗法等,还有些医院存在过度用药情况。
一名心理专家表示,一些医院或诊所的诊断并不科学,她接触的一个学生仅474秒就被诊断为多动症,过度医疗、标签化,比抑郁症本身更可怕。
一名心理咨询师表示,学校也会出于安全责任的压力,对标签化的学生有所抵触,她曾接触过一名学生在医院复查指标恢复正常后,学校不敢接收其返校就读,要求写保证书、也不让孩子在学校午休。
“育心”工程不容忽视
在强调体育、德育之外,多名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医生呼吁,尽快加强“育心”工程建设。
强化班主任、家长、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干预能力。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康延海建议,从学校层面,定期给家长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课,让老师和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反思自身的一些行为是否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同时,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尤其是结合大量案例分析,让心理咨询师有真正辨别、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班主任往往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变化的老师,基层建议单独建立德育工作职称评定序列,与工作量和责任相匹配,引导班主任开展更多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知识普及等活动。
开设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通过教材和课程设计,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吴九君等多名基层心理健康工作者建议,开设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并在其他课程教材中植入相关内容,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就好比给他们打了一针心理‘疫苗’,这针心理‘疫苗’打得越早越好。”吴九君说,心理必修课可以告诉学生们,如何面对挫折,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学生正面积极思考。
引入第三方公益组织及专业力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预防处理机制,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专家建议将心理健康检查列入学生每年常规检查项目,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整合医疗机构与教育系统资源对学生进行综合干预,降低学生“心病”的发生率。
教育人士建议,应在学校、家长之间建立专业且相对中立的调解方,如可进一步发挥各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热线)职能,还有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发挥社区、第三方公益组织的力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共同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标签: 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